在网络平台购买商品前,很多人习惯先看评论区,以便从中获取信息来判断商品质量的优劣。一般情况下,商品获得的评分越高,意味着质量更好,消费者也更愿意购买。
但是这两年,情况发生了变化:
以前➡️全5星好评疯狂心动!
现在➡️我倒要看看这个3.5星是不是“真香现场”!
为什么全5星好评的商品和商家也会不受消费者欢迎?
今天来8️⃣1️⃣8️⃣为啥“完美好评”没人信~
少量差评让评论区显得更真实
还记得你的上一次网购经历吗?当看到满屏的“绝绝子”“闭眼冲”反而心里会咯噔一下——这怕不是刷的好评吧
而如果好评中夹杂零星差评,且这些差评与商品质量无关,如“快递公司太慢”“家人不喜欢这个颜色”等,你会不会认为评论比较真实,反而更愿意购买?
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梅拉夫·舒赫姆等人进行了一项实验,证实了这一有趣的现象。实验中,参与者被要求想象在购物网站上选购一台咖啡机。研究人员为他们提供了3组评论:
1️⃣对照组:有1个4星和3个5星好评,分别从咖啡机尺寸便携、冲泡咖啡质量高、冲泡迅速等质量方面进行赞扬;
2️⃣完美组:在对照组的基础上,多加1个5星好评;
3️⃣瑕疵组:比对照组多加1个与商品质量没有直接关系的差评(即“无关差评”):“咖啡机用矿泉水和用自来水泡出来的咖啡口味差别很大。”
阅读评论后,参与者对咖啡机的质量打分。实验结果显示,瑕疵组对咖啡机的打分明显高于完美组和对照组。这意味着,无关差评确实能让人对商品产生更好的印象。
进一步的研究发现,差评之所以对商品产生正面影响,是因为它提高了评论信息的可信度和完整度。也就是说,少数差评让参与者相信评论区没有被商家控制,反而能更放心地参考评论区中的好评。
缺点让优点更突出
上述实验中差评和商品质量没有直接关系,但即使是真正的差评,也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,提升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。这便是瑕疵效应(blemishing effect):在少量缺点的对比下,优点更加突出。
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丹尼塔·英加等人在实验中验证了瑕疵效应。该实验设计较为复杂,我们在这里省略了一些条件。实验中,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成两组,分别询问是否要购买打折促销的巧克力棒。
1️⃣“全是优点”组:研究人员会介绍巧克力棒口味受欢迎、不容易融化、价格优惠大这3个优点。
2️⃣“优点➕️缺点”组:除上述信息外,研究人员还会告诉参与者巧克力棒中间断了。
结果显示,与全是优点组相比,同时看到巧克力优点和缺点的参与者购买了更多巧克力。可见,瑕疵效应确实能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更好的印象,进而增加购买量。
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,是因为负面评论会让人停下来重新评估商品。在评估的过程中,由于负面评论只是“瑕疵”级别,不足以抵消商品的诸多优点,而商品的优点又在重新评估的过程中被强调和巩固,反而加强了消费者对商品优点的印象。
以开始提到的“3.5星餐厅”为例,评论中的差评让餐厅故意刷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,而“上菜太慢”“装修老旧”等缺点又凸显了“味道还不错”等人们更关心的优点。因此,不少消费者在综合判断后更愿意前往这些分数并不高的餐厅消费。
“免费试用”也有可能引发焦虑?为什么人们总是追捧升级款手机?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吗?欢迎阅读《科学世界》2025年第1期特辑~